民間有一句話:“富人不怕通脹,窮人怕通脹“。這是什么意思呢?
因為富人可以有很多手段去對抗通脹,但對于大多數(shù)普通人來說,他們屬于工薪階層,收入相對固定,一旦市場上的貨幣增多,那么自己手中有限的存款就容易被稀釋掉。以前花10塊就可以買一件必需品,現(xiàn)在可能需要12元了,購買力急劇下降
不過,隨著人們對通脹效應(yīng)的認知越來越多,很多普通人也加入到抗通脹大軍,而且從過去20年時間來看,他們真的成了贏家,這就是買房保值增值。
在疫情下,全球放水:”德國放水1300億歐元“、”萬億美元刺激計劃“、”全面降準,萬億資金流入“,通貨膨脹的來臨已不可避免,你的錢正在變得不值錢。降準就是將你的原本的準備金降低,原本的20塊錢,變成了19塊錢,那么原來市場上流通的80塊錢就變成了81塊錢,換句話說就是:你的錢正在變得不值錢了。
錢放銀行是跑不贏通脹的,舉個例子:在10年前,王先生和林先生兩人都賺到了50萬。其中,王先生把這50萬拿去買房,然后再把房子租出去,年租金大概能收到4萬;10年后,房子價值530萬加上租金收益40萬,一共收益570萬。而林先生則是將50萬存進銀行,定期年利率2.75%大概能獲得1.3萬。10年后,本金加上10年利息,一共有63萬。
這個故事告訴大家,起點不同,選擇不同,結(jié)果不同!現(xiàn)在就是機會,就看你是否能夠把握住
負利率時代,錢存銀行實際縮水,目前,我國城鄉(xiāng)居民和單位活期存款利率僅為0.35%,一年期存款的基準利率為1.5%,若CPI同比上漲超過利率,也就是說,你把錢放銀行是跑不過通脹的,只會“越存越少”,我國進入“負利率時代”。
在此情況下,1萬塊定期存銀行,1年后反而縮水了。舉例說明一下,你存銀行1萬塊,一年后你收入是10150,物價若維持3%的上漲,那么今天1萬元可以買到的商品一年后就需要10300元,你存銀行一年凈虧150元。一年前的1萬元購買力僅相當于一年后的9850元。直接導(dǎo)致了你的財富縮水,更別提增值了。
以上說的還是定期存款,如果是活期存款利息就幾乎是沒有。
所以,到底是誰一直逼你買房呢?是丈母娘嗎?是配偶嗎?是地產(chǎn)中介嗎?還是那些媒體?都不是。
真正逼你買房的是:通脹。今天不買,它明天漲;明天不買,它后天漲,它一直漲了幾十年,漲到很多人懷疑人生,自己啪啪打臉,然后被逼入市,高價買入別人提前買好的房子,別人賺走幾百萬,又去買入另一套。多年后,他們自己也成了當初的那個“別人”,就這樣一個接一個,買房大業(yè)滾滾向前,不可阻擋。
通脹之下,樓價無頂。只要錢變少了,資產(chǎn)都會一直漲。因為資產(chǎn)是避險的,人們只有將貨幣轉(zhuǎn)換為資產(chǎn),才能保住財富。
如果你是剛需族,如果你真的需要一套房,不要等待了,買房就在此時,退一萬步來講房子不漲或者跌了,但是家還在。
不要管什么調(diào)控啊,限購什么的,對于有購房資格的剛需來說:“目前的狀態(tài),就是最好的買房時機!”